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主宾的人选,由国君指名决定,被指名的人要稍稍上前婉言推辞,表示不敢当。在国君重申的决定之后,主宾这才再拜叩首,接受任命,并到大门外等待主人的正式邀请。于是,国君在庭中向卿大夫行拜礼,然后上堂入席。接着,有司把主宾迎进门,来到庭中。尽管燕礼中的主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主宾,但在形式上依然是燕礼中的重要人物。因此,在主宾进入中庭之后,国君要从正堂上走下1级台阶向他作揖,来表示优待和礼遇。
同样,宰夫虽然担任主人,但他只是用来代替国君献酒的,并非燕礼上真正的主人。因此,宰夫在走上、走下正堂时都不得走东阶,而只能和其他人一样走西阶。
燕礼从主宾和主人行一献之礼开始。一献之礼又称为三爵之礼,大致分为3个步骤:先由主人取酒爵致客,称为献;次由客还敬,称为酢;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或爵后,先自饮而后劝宾客随着饮,称为酬,合起来称为一献之礼。在献的环节中,有洗爵的步骤,因此,一献之礼又称为三爵之礼。
主宾和主人登上正堂后,彼此行礼。然后,主人准备向主宾献酒。献酒的仪节是程序化的,在燕礼中反复出现。按照宴饮的礼节,主人在斟酒之前,要先下堂到庭中的洗器前洗手、洗酒器爵或觚,来表示郑重和恭敬。此时,主宾不能独自在正堂上安坐,那样有役使主人之嫌,是自大的表现,所以要随着下堂。此时,主人要辞谢对方下堂,主宾要以礼作答。
洗手、洗爵完毕,双方一起上堂。接着,主人再次下堂洗手,来表示为对方倒酒的郑重。出于同样的原因,主宾要再次下堂,彼此之间辞让的仪节和刚才一样。于是,双方再次上堂,主人倒酒之后,向主宾献酒。主宾拜谢后接过酒爵,入席坐下做食用前的祭祀,也就是先用菜肴祭祀,再用酒祭酒,意在纪念先世创造这些食物的人。主宾祭祀完毕,要称赞酒的甘美,主人答拜,主宾将爵中之酒饮尽,拜谢主人,主人答拜。这是主人向宾客献酒,就是一献之礼中的献。
接着是主宾倒酒回敬主人,也就是所谓的酢,仪节和献基本一样,只是主宾、主人的角色发生了转换;主宾成了敬酒者,主人成了接受敬酒者。因此,两人的礼节正好和前面相反。唯一不同的是,主人喝完酒之后,不能赞美酒的甘美,因为酒是自己的。酢结束后,主人拿着空觚下堂,放入庭中的篚内。
然后,再由主人行一献之礼的酬礼,一献、一酢、一酬,一献之礼才算完成。但是,燕礼中的主人不是真正的主人,主宾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主宾,真正的主人是国君。所以,燕礼在仪式上不得不有所变通,在保持主宾主人仪式的同时,要兼顾到国君的尊严。为此,在主宾、主人献、酢之后,穿插了主人向国君献酒的仪节,这是其他宴饮礼节所没有的现象。
主人向国君献酒时,主宾不敢在堂上安处,要主动走下堂回避。国君请主宾上堂,以示优待和礼遇,主宾这才上堂,站在西序的内侧。主人下堂洗手,洗国君专用的象觚;然后上堂倒酒献给国君。国君拜谢后接过象觚。主人下堂,面朝北向国君行拜送礼。于是,国君作食用前的祭祀,祭祀完毕,将象觚中的酒饮尽,拜谢主人。主人在堂下答拜,然后上堂接过象觚,再下堂放入膳篚。
按理的话,接着要由国君洗手、洗爵,倒酒之后回敬主人,但是主人不敢和国君行此大礼,所以只能自己为自己敬酒。主人下堂,另取一个酒爵清洗,再上堂倒酒。由于这酒是代表国君回敬的,所以要从膳尊中取出。然后主人下堂,在东阶下向国君再拜叩首,国君为主人的再拜之礼答拜。接着,主人做使用前的祭祀,祭祀完毕,将酒饮尽,向国君再拜叩首。国君为主人的再拜之礼答拜,主人将空觚放入篚中。
主人酬宾的仪节,此时才能得以继续进行。主人下堂洗手、洗觚,上堂从方壶中倒酒后,向主宾行拜礼,主宾答拜还礼。主人代替国君祭酒,接着饮酒;主宾不敢当此大礼而推辞。主人将觚中的酒饮尽后拜谢主宾,主宾答拜。主人清洗觚之后从膳尊中酌酒,主宾拜谢后接过觚,主人拜送。主宾入席祭酒,祭祀完毕,将觚放在菜肴的东侧。
主宾的献酬之礼完毕之后,是由国君自上而下地为臣下进酒劝饮。燕礼的劝饮,每次都是把举爵作为开始的信号。而国君所举的爵,要由专门的人准备好,并放在国君的席位前。
由于燕礼上的人数很多,身份等级彼此不同,而且每人都要被劝酒,所以这个程序相当漫长和繁多复杂。《礼记》中把这一系列程序概括为以下几句话:宰夫首先向国君献酒,国君饮过之后,举杯向在座的人劝酒;然后宰夫又献酒给卿,卿饮过之后,又举杯向在座的人劝酒;然后宰夫又献酒给大夫,大夫饮过之后,又举杯向在座的人劝酒;然后宰夫又献酒给士,士饮过之后,又举杯向在座的人劝酒;最后才是庶子献酒。在燕礼中先后要为君、卿、大夫、士4次举爵劝酒,被称为四举旅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