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6章 战阳泉(三) (1/2)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没有让四十七军久等,在二十六路军撤退后的第三天,日军的追击部队就已赶了过来。
“拿地图来。”
作为日军追击的先头部队,指挥官竹下正康少佐此时看着前方密密麻麻的阵地,感到有些不可思议。他记得之前没有情报说中国军队在这里还有工事群啊?
卫兵立刻从地图桶内取出精美的军事地图,为这位旅团长面前摊开。
这是阳寿以及周边的地图,除了常规的等高线村落之外,该地图甚至还标记只有当地人知道的小道。
这可是日本人精心筹备几十年的成果,大量日本间谍伪装成中国人,详细测绘了大量中国境内的关卡地貌、民风民俗等详细的一手资料。
而且这份地图比四十七军的还要详细,可见日本人的处心积虑。
“这里是杨家村,只要能通过这里以及其后面的石盘村,就算突破太行山脉进入阳泉盆地了,看来敌人真是会选地方啊。”
“少佐阁下,是不是先试探一下敌人。”
“让青川君带着第四中队试一试。”
“嗨。”
日军在进行战前的准备,而部署在杨家村山腰阵地的182师306团二营官兵,此时正睁大双眼,看着战前准备的日军。
“龟儿子的,这日本人和我们看起来也没啥不同嘛。被说的那么玄乎,我还以为有三头六臂呢。”
“就是,这日本人的个头还不如我们高,有啥了不起的。”
阵地上的二营官兵,此时正伸长脖子看着下面的日军官兵,七嘴八舌的评头论足。
“都给我注意点,敌人这是要发动进攻了,注意防炮。”
“你龟儿子还伸头,等着别人敲沙罐啊。”
将这些士兵骂回防炮洞之后,这位军官自己也站起来伸长脖子观察其下面的日军官兵。
“进攻。”
此时准备完毕的日军,发起了第一次进攻。一个加强中队近两百名日军官兵,在一个炮兵中队6门92式步兵炮的掩护下,向杨家村阵地发起了进攻。
“注意炮击,所有人都别冒头,蹲下,都蹲下。”
此时眼看敌人要准备炮击,军官赶紧让士兵都蹲在战壕里。
“嘣~嘣~嘣~”
一枚枚70毫米炮弹在阵地上爆炸,让不少二营的官兵面色有些不太好看。
虽然他们都经历过不少模拟战场环境的演习,但是真正战场很多人却是第一次经历。所以紧张惶恐不安却依然在不少士兵脸上浮现了出来。
“别紧张,待着别动就好。真要怕死,你死的越快。拿好你自己的枪,手别抖。”
二营的老兵看着瑟瑟发抖的新兵,出言劝告着。
不过因为扩编太快,二营新兵不少,虽然有老兵和军官的劝说,但依然有很多新兵紧张的手抖。
“敌人上来了。”
此时随着观察兵的哨子声响,军官们赶紧让士兵起来准备作战。
“都起来,准备作战。”
老兵或者是不那么紧张的新兵还好,他们在军官的命令下,纷纷起身跑出防炮洞进入战壕。有些紧张的腿发软新兵就难办了,看到这种兵,军官上去就是一脚。
“叫你呢,还没开打就成为软脚虾,喊你给劳资站起来。”
有些时候简单粗暴的做法,虽然遭人诟病,但是奈何效果不错。而且这些一线军官也没有时间在战场上慢慢开导这些新兵,于是最简单的踢一脚就练得越发熟练。
还真别说,被屁股上来一脚的新兵,此时感觉没那么紧张,虽然还有些腿软但是也不至于不能起身。
“稳住,放轻松,敌人还比较远,等我命令开枪。”
阵地上,一名军官看着离阵地还有四五百米敌人,赶紧让士兵别开枪再等等。
虽然步枪标尺刻度最大都达到1000米了,但是实际作战中,能在三四百米命中敌人都算不错的了。
而敌人这个距离,还是机枪来的利索。
“机枪开火。”
“哒哒哒~”
捷克式机枪,在阵地上喷发出火舌,将一发发子弹向正扑向阵地的敌人射去。
“好,机枪打得好,一梭子扫倒好大一片。”
一名新兵看到机枪一响,敌人纷纷倒地,立刻拍手叫好。
“龟儿子,你晓得个铲铲。”
一名老兵上前就是一巴掌,拍在他脑门上。“这是敌人在躲避机枪的射击,等一下机枪停了,你这瓜娃子就晓得了。”
果然没一会,因为转移阵地机枪停了,只见之前倒下的成片敌人,立刻又站了起来,让这名新兵看的目瞪口呆。
面对阵地上的机枪压制,日军也不是没有办法,掷弹筒就是其反击的利器。
“嘣。”
一枚掷弹筒发射的榴弹,落在阵地一挺机枪上方炸开。四散的弹片被厚厚的顶盖挡住了,不过这依然将下面打得正欢的机枪组吓了一大跳。
“赶紧转移,我们被狗日的盯上了。”
随着组长的话,这几名机枪组成员赶紧带着机枪弹药等,离开了该阵地。
掷弹筒这款武器,正是对付机枪的利器。不过这款武器名声是毁誉参半,因为其发射全靠手感。手感好的老兵在一定距离内是指哪打哪,当然这个指哪打哪是指,能打到目标范围五米。而在没使用过的新兵手中,这就是一个没作用的武器。
而此时的日军,其精锐程度是其他时候所不能比拟的。这些士兵都是经过多年严格训练的老兵,所以阵地上不断传来掷弹筒发生榴弹爆炸的声音。
不过守军也不是吃素的,阵地上60毫米迫击炮可不是像日军那种简易玩意,其正不断对进攻日军进行炮击。
而且与阵地坚固的守军比起来,进攻日军环境可就差多了。
“嘣~”
日军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